商朝(中)
商朝政治
官制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jī】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又分为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还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法律
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在夏朝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更加强调“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即“下帝”,也称天子。因此,执行占卜的神职人员——巫、史等,在商朝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王权神授观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以“天”与“神”的名义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以天的名义对夏进行讨伐。
《荀子·正名》中有“刑名从商”,从侧面反映出商朝的法制相对比较成熟。 《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与夏朝一样,它也是后继者为了纪念汤,而以汤来命名他们的法典。
除了《汤刑》外,还有《甘誓》、《盘庚》、《伊训》等篇章也都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土地
商殷时期的每个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正因为份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国王,所以每一个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也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
由于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公社农民集体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孟子·滕文公上》中出现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即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的。
赋税
“公田”的收获物就作为交给奴隶主贵族的一种赋税,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殷人七十而助”(《孟子·滕文公上》)的“助法”。这种助法,就是画地面为井字形,分为九区;八区分配于八家之民,称曰“私田”;其中之一区,八家合力耕作,谓之“公田”。
商朝军事
商朝人口约500万至700万,士兵约12至15万。
军队建制
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有时亲自出征。王室妇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也曾率军出征。高级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他们平时治民,战时领兵。甲骨文中常有“亚”、“马”、“射”、“戍”等名号出现,可能表明当时军队成员已有不同的职守。士卒由贵族和平民充当,平时要练习射、御;并以田猎的形式进行演习。
“王登人五千征土方”等卜辞说明,战时常根据需要进行“登人”(征兵),一次征发1000、3000或5000人,也有超过1万人的。兵以庶民为主,奴隶多担任杂役。
商朝除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但这些宗族或方国的军队须听从商王的调遣。商朝军队有步卒和车兵,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有甲士3人,居中者驾车,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执戈。车下随行徒若干人。甲骨文中也曾出现过“步伐”的记载,可能表明当时有独立的步兵队伍。
“王作三师右中左”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可能是师。“登百射”、“左右中人三百”、“王令三百射”等卜辞说明,当时军队的组织可能以100人为基层单位,300人为中级单位,并有右、中、左的区别。
武器配备
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
商朝经济
农牧业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在畜牧业方面,除了出土了六畜的遗骸外,还出土了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出现人工饲养淡水鱼。
手工业
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大、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其是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了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与此同时,商朝人还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表明商朝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人口
虽然商代没有人口调查制度的具体记载,但从甲骨文的祭祀卜辞用牲资料中可以间接算出晚商人口。
商朝文化
服饰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以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rèn】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虽然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制趋同,但实际上商朝的服饰还是具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
除形制以外,商朝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还体现在颜色的使用上。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zī,黑色】、赭【zhě,红褐色】、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则穿缟【gǎo】衣,绿衣和缁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
殷商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谨地排列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地表现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在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风格。
提及服饰文化,不光有服,还有饰,服和饰通常是搭配出现的。从出土的殷代玉石人形象可见殷代男女贵族还有佩玉的习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区别阶级和等级。至于商人玉佩的样式,商人一般把玉雕琢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是一种玉鱼。
殷商时期,服饰能够出现这样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相对于原始经济而言的繁荣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众多的服饰资料,统治阶级才能择其优者自用,而弃其劣者予贫民;才能够在服饰材料的质地、颜色、图案上分等论级,这就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式确立了章服制度。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商朝服饰至少有十二种形态:
(一)交领右衽短衣,有华饰,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配以带褶短裙,宽腰带,裹腿,翘尖鞋,为高级权贵衣着。例如,身着大领衣,衣长盖臀,右衽,腰束宽带,下身外着裙,长似过膝。胫扎裹腿,足穿翘尖之鞋。衣之领口、襟缘、下缘、袖口缘有似刺绣之花边,腰带上亦有刺绣之缘。裙似百褶,亦有绣纹。衣饰回纹、方胜纹等。
(二)交领右衽素长衣,长袖,窄袖口,前襟过膝,后裾齐足。配以宽裤,宽腰带,鞋履,腹悬一斧式蔽膝,头戴高巾帽,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衣着。此类带后裾的交领长衣,即“深衣”的先例。短发后梳至颈部往内卷,头顶中央至背脊臀部一线有扉棱饰品。穿紧身长袖花衣,衣长及足。着革制低帮平底翘头履 。
(三)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衣长及足踝。配以宽腰带,上窄下宽形蔽膝,鞋履,头戴頍【kuǐ】形冠卷,为高级贵妇之服。头编一长辫,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根。戴一“頍”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为插笄固冠之用。《礼记·玉藻》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郑注:“武,冠卷也。”这里说的子姓殷人之冠,指此类带有横筒状卷饰之冠。穿交领窄长袖衣,衣长及足踝,束宽腰带,左腰插一卷云形宽柄器,腹前悬一过膝长的条形“蔽膝”,着鞋。
(四)肩背部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头戴格子条纹布帽,冠蒙覆其发,为贵族服饰。双手拱置细腰前,双肩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膝”。头戴布质格子条纹帽冠,齐齐罩覆额头发际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这类帽冠可能类于礼书中说的“缁布冠”。
(五)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为贵族衣装。双手后支地,头上仰。戴圆箍形“頍”,直领对襟衣,衣饰云纹和目雷纹。下着分裆裤,腹胯间有一大牛面纹。足穿高帮鞋。
(六)对襟长袍,宽长袖,头顶左右双髻,双手拱抱腰前,作鞠躬状,穿对襟长袍,宽长袖,衣长及足,足似穿高帮鞋,为贵族衣装。
(七)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配花鞋。头发用某种胶类固定成高高耸起的发型,发梢外勾,为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穿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着花鞋,为布帛制品。
(八)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为亲信贵族之衣。头上截留短发一周,着衣,长袖窄口,敞襟,后领较高,衣下缘垂及臀部,背部衣饰云纹。
(九)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为中上层贵族衣装。发式高耸呈尖状,十分奇特,沈从文先生认为其发可能用某种胶类胶固成型。头上戴有高冠,冠向后背,且向下卷,周边有扉棱突出。头之后脑部有向上弯曲之突出如虿尾的发髻。长袖窄袖口衣,下着紧身裤,遍饰云纹,臀部有一⊕纹。曲臂,手置胸前,跣足。头发束成前后双髻,前髻高而向后下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冠型高耸,周边有突棱,冠向后卷,又戴一臂环。华冠周边有突棱,冠前后作直角式,与上例异,紧身衣裤饰云纹,臀部也有一⊕纹服饰与上例同,而其华冠比上例高出一倍左右。头戴冠,冠型前高后卑,前面和上侧有扉棱,后侧平滑,冠身不透空。衣饰云纹。
(十)圆领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及小腿,为中下层贵族衣装。头顶心梳编一短辫,垂及脑后。穿窄长袖衣,圆领稍高,衣长及小腿。衣饰蛇纹和云纹。跣足。
(十一)圆领细长袖连袴【kù】衣,下摆垂地,束腰索,衣式简而无华,为罪隶服。可分两类:一类头顶秃光,臂被缚于背后,为男性罪隶;另一类头上盘发或束单髻,有的戴额带,臂被缚于前,双手均桎梏于拲【gǒng】中,为女性罪隶。身着圆领窄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腰束索,臂被缚于背后。
(十二)赤身露体或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头部戴圆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圆冠,乃卑民家奴形象。头戴一圆箍形“頍”,仅腹前悬一“蔽膝”。
音乐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gǔ】三种人。有关商朝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宗教
据商代的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凌驾于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
商人问卜的对象有三大类,即天神、地祇、人鬼。在这三类之中,权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种,一是对自然气候的控制,二是主宰人世间的祸福奖惩,三是决定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由于商代仍属部族式的社会形态,仍需以战争手段征服诸边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问卜战争的胜败,看看“帝若”,还是“帝不若”。由此来看,在商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莫不祷于“帝”,也就不难理解,商人何以会有“好祀”、“重祀”之风了。
艺术
商代已出现各种颜色的陶器,有些为轮制陶器,有些则为使用泥条盤筑法制作而成的陶器,陶器上常压印花纹。另外,所知最早的中国釉料即出现于商朝。此时期还出现了由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而成的动物(包括神话动物)雕像。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当时已具中国建筑的基本雏形,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二里头、郑州、殷(今安阳境内)等,这些地点在不同时期曾为商的首都。商代晚期的统治者均热衷于建立奢华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