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院集萃—— 尘消智朗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 |
嵩阳书院位于中岳嵩山之阳,因之叫嵩阳书院。书院背靠巍峨中岳,前有山溪潺潺,东西峰峦起伏,院中古柏葱郁,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也是一个参禅、修道的好去处。正因为如此,书院所在地原本是佛、道二教活动所设的道场。早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就有佛教僧侣在此建立了嵩阳寺;隋朝、初唐时又分别改为嵩阳观和太乙观,这样道家也来了。
嵩山书院的历史开始于五代时期。这个时期朝代频换,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一些学者躲进了僻静山中读书授徒,后唐进士庞式就是其中之一。庞式来到嵩山,即选择在太乙观聚徒讲学。这就是嵩阳书院肇始。
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柴荣将太乙观里的讲学之地赐名为太乙书院。
宋初官学不振,书院一时取代官学成为养士的重要场所,朝廷因此对书院发展采取了积极支持政策,嵩阳书院就在这样的政策下发展了起来。宋太宗至道元年(995),书院获得了御赐的印本《九经注疏》;至道三年(997)又获赐“太室书院”匾额。仁宗景祐二年(1035),诏令西京(洛阳)重修院舍,赐学田一顷,并改赐“嵩阳书院”匾额;宝元元年(1038)又赐田十顷。其时,司马光、二程、范仲淹等名流大师都到过书院讲学,书院一时间群英荟萃,声名远播,成为士人读书讲学的“儒宫”。但好景不长,王安石变法期间,书院被劝课农桑者变卖,结果是“垣墙聚蓬蒿,观殿巢鸢鸟。二纪无人迹,荒榛谁扫除”(宋·李薦《嵩阳书院诗》)?直到哲宗元祐年间,在淮西高姓知县的全力争取下,书院才得以修复。
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侵,嵩阳书院再次逐渐荒废,金大定年间(1161-1190),书院被废,更名为承天宫;元代时又易名为嵩阳宫。这一荒就荒了三百多年,直到明嘉靖八年(1529)才由登封知县侯泰在嵩阳书院旧址重建书院,聚徒延师,并建程祠。嵩阳书院重新书声琅琅。遗憾的是,到明末时,书院毁于兵火。
嵩阳书院再度真正焕发生机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这一年,登封名儒耿介因在朝中与权臣不合,托病辞职回乡。回到家乡后的耿介致力于教育事业,一心要恢复嵩阳书院的教学活动。于是,他自掏腰包,扩建学舍,置买学田200亩,同时带领弟子开垦荒田100亩。耿介以阐明程朱学说,继承孔孟道统为已任,广招生徒,倾力办学,四方学子慕名求教,盛极一时。从康熙十六年到康熙二十八年,经过耿介、学道林尧英、巡抚王日藻、巡抚阎兴邦、知县张埙等人的扩建,书院“有祠、有堂、有居、有斋、有房舍、有义田、有庖福之所、有丽牲之碑,缭以周垣,翼以廊庑,而规制始大备”(咸丰·陆继萼《登封县制》·附书院)。书院最盛时期,有学田1750亩,藏书2000余册,生徒数百人,规模可谓大矣。不过,这种盛景并未一直维持下去,从乾隆年间开始,书院就因得不到应有的修缮而日趋衰落、颓败。清末改制时,改为高等小学堂。
嵩阳书院能够名列四大书院自然有其独有的优势:
优势之一是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嵩阳的情有独钟,赋予了嵩阳书院与众不同的历史底蕴和隆盛声名。
唐高宗李治曾两度陪武则天造访嵩山,均以嵩阳观为行官,名曰奉天宫;后周世宗、宋太宗、宋仁宗先后赐名太乙书院、太室书院、嵩阳书院;乾隆皇帝留下了“书院嵩阳景最清”的诗句……
最有意思的是汉武大帝,他为书院留下了“将军柏”的传奇故事。话说西汉元封六年(前110),汉武帝到嵩山游玩,走到嵩山南麓,见到一株柏树,高大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良久,一高兴就给它封了个“大将军”的称号;武帝继续向前,很快就见到了另一株更高更大更茂盛的柏树,武帝一愣,显然有点后悔先前冲动之下将大将军名号送了出去,然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无奈只好封这株柏树为“二将军”;武帝一行再向前走,随即又见到了一株高大威武胜于“二将军”的柏树,武帝已无所谓后不后悔,干脆封了此树为“三将军”。武帝的信口乱封让“二将军”、“三将军”气愤难平,结果,“二将军”气炸了肚子,成为空心树;“三将军”吞不下这口气,又不敢拿武帝怎样,最后自焚而亡(据说该树毁于明末);“大将军”一开始笑歪了身子,后来又因觉得于心有愧而低下了头,从此将军柏树歪身斜。于是,登封地区就有了这样的民谣:
大封小来小封大,
先入为主成笑话。
“三将军”恼怒自焚死。
“二将军”不服肚气炸。
“大将军”笑倒墙头上,
自觉有愧头低下。
是非颠倒两千载,
金口玉言谁评价?
将军柏 |
汉武帝嵩山封将军之事是否确有其事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株数千年古树仍然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屹立于书院东侧,为书院平添了许多的神气、灵气。
优势之二是众多名师曾到书院主讲,聚拢了嵩阳书院的人气。
范仲淹、司马光、张载、程氏兄弟、王守仁等众多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心学家都曾登临嵩阳书院讲堂,传道解惑。
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退居嵩阳书院聚徒讲学。当时司马光、范仲淹也曾先后开讲于院中。二程在书院摄儒、佛、道之精华,以洛学观点阐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有获益。程氏兄弟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年,不仅留下了诸如“程门立雪”这样的美谈,而且成就了洛学的光大事业,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这也正是嵩阳书院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历史中的嵩阳书院已随着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山风猎猎,书香已不再缭绕。然而,盘龙虬枝的千年古柏将向一批批造访者讲述那曾经的沧桑与荣光;院中的“立雪堂”经久不息地讲述着永恒的尊师重道主题;大讲堂里大师千年不绝的智慧,沁人心底,你只能肃然起敬。
选自:曹华清、别必亮《中国书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