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上)

首页    史海钩沉    西周(上)

1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luò yì,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从秦汉开始,中国便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róng】、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是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中文名称:西周

英文名称:The Zhou Dynasty

简称:

所属洲:亚洲

首都:镐京、雒邑

主要城市:丰京、镐京、临淄、郢、朝歌

货币:贝币、刀币、布币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周文王、周武王、周平王

主要民族:华夏族

主要宗教:原始宗教

地方管理:国野制和分封制

政治制度:宗法制

成立:约前11世纪牧野之战

灭亡:前255年秦国攻入雒邑

 

国号

    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bīn,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匈奴的前身,居地在周王朝之西北,西起汧陇,东至山西太行山一带。)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历史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yuán】的儿子弃,即后稷。古公亶父率部族迁至周原后,由于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故而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并在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还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观念。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古公亶父有三子,尤其偏爱小儿季历。故而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于季历,之后纷纷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成为之后的吴国。而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的结果。

 

周人崛起

    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变得密切起来。据《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被称为公季。周此时已十分强大。商周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吞并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还没有渡过蜜月期,就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周商矛盾加剧。

 

2

周文王画像

 

  西伯姬昌继位后,由于国力不足以与殷对抗,故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yǒu lǐ,今中国河南省汤阴县北。),并杀其子做成肉汤、逼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以求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一方面倡导大力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以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还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内。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3

周武王画像

 

  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时期,周文王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文王死,次子姬发即位,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hǔ bēn,勇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周武王在沣【fēng】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宗周。

 

三监之乱

  公元前1045年,周朝实施分封制度。武王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其弟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

 

 

4

周成王画像

 

5

周公画像

 

    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因看不惯周公旦辅政,管叔鲜尤其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时间,于公元前1039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感到中原难以掌控,便在伊、洛二水一带建设新的都邑,取周道始成之意,定名东都成周(洛邑)。

 

成康之治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殁,其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公元前996年,周康王殁。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四十六年间,天下安宁。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6

周康王画像

 

    周康王死后,其子姬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三年南征,周昭王却在还师渡汉水时溺死,全军覆没。其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又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联楚平乱,得胜。

    历经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大减,而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百姓,有谤王者即杀,史称“卫巫监谤”。三年后(前841年),周朝暴动,厉王出奔到彘(zhì,今山西霍县),史称“国人暴动”。暴动的人民后来听从了大臣召公和周公的劝解,解散了武装。召公和周公在大臣们的推举下暂代君王处理国家政事,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四十六年。宣王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现衰象。由于宣王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再惨败。

 

西周灭亡

7

周幽王和褒姒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guó】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bì chǒng,受宠爱】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至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前771年,西周覆亡。

 

东周建立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形成两王并立的局面。但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

 

周朝疆域

范围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8

 

9

 

10

西周形势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建立燕国。

    为了抵御戎狄,在太行山南部分封了邢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11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分封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西周桓公。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此时的周天子已与乞丐无异。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周赧【nǎn】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秦国。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周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jī)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西周公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人口三万降秦。秦尽收其地,归其君于周,周赧王悲奋而死。秦没有立新王,而取九鼎和礼器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周朝彻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

 

国野和乡遂

    西周时期,周王直接统治地区和各诸侯国都(国、野)。王或诸侯所居都城及其近郊称为国,郊以外称为野。居住在国中的是国人,其余则是野人。国与野各方面制度均有所不同。占统治地位的周人处于国中,被统治的土著则居于野外。

    国中分划为乡。周有六乡,诸侯国大的有三乡。据《周礼·大司徒》载,其组织形式为:五家为比,五比为闾【lǘ】,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有乡大夫,以下各级有长。大多数国人是与贵族有宗法血缘关系的士阶层,他们有议政的权利。当国家遭到大的变故时,王或诸侯要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之中的才能优秀者,会得到选拔推荐。其丁壮者有义务参加国家组织的日常田猎、力役;面临战争,则参军,或出征,或戍守。

野一部分分划为遂,其余封予卿大夫作为采邑。周有六遂,诸侯国大的有三遂。据《周礼·遂人》载,其组织形式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遂有遂大夫,以下各级有长。野人属于庶人,战争时期只在军中从事配合性的杂务。

 

 

 

2019年7月9日
浏览量:0
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