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下)

首页    史海钩沉    秦朝(下)

 

文化

统一文字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以利统一。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五德学说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以维护秦朝的法统。终始五德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封禅大典

 

秦二世刻于青铜上的布告使用小篆

 

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关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了富丽宏伟的阿房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秦始皇还在骊山预建陵寝,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都是为了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至上的观念。

皇权的加强和神化,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体现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等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维持统一所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对百姓的束缚极大,而且它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转变为阻滞作用,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为显著。

 

焚书坑儒

秦始皇对分裂割据的思想和政治倾向,也进行了斗争。当时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复辟贵族割据局面,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引证《》、《》、百家语,以古非今。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太子师、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复周朝的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消灭私学。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被处罚而出逃。秦始皇派御史侦察咸阳的方士,发现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有方士、儒生非议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在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之间又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460余人全部坑杀。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只保留了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书籍,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

在早期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来打击贵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书坑儒”极其野蛮残暴地摧残文化,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民族

北征匈奴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战国末年以来,常向南方侵犯。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以南,即当时所谓“河南地”,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在今甘肃兰州以东,但有异说)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的地区内设置三十四县,并在黄河的一段地区因河筑塞。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

 

降服百越

 

灵渠

 

中国境内的越人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分为闽越南越西瓯等部分。闽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带,南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西瓯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以至于云南东南部。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依山傍海,从事渔猎和农业。西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九嶷(今湖南宁远南)、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进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艰巨战斗。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西瓯人顽强的抵抗。

 

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21517f9931f33a878a600848a7357b5d/cc11728b4710b9123c940a57c8fdfc03934522c6.jpg

屠睢

 

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尉屠睢相继战死。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广西桂平),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这样,几十万北方农民就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珠江流域。

 

社会

男女服装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秦始皇规定男服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秦始皇喜欢宫中嫔妃穿着漂亮,又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基本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道德教育

秦朝采用法家的学说治理国家,认为所有国内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价值观,他们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时的本性、并详细知晓跟他有关的国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会受到奖励、做哪些事会受到惩罚就可以了。这是商鞅变法的基本主张之一。所以秦朝严禁书籍在国内的传播、严禁从事说教之人在国境内活动,连歌舞、杂耍、说唱之类的艺人都被认为是会蛊惑人心的,以上各类人等凡被举报发现的一律处以极刑。

这种国家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事实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前,荀子就曾指出商鞅这种治国理论的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才被解决:王室通过与儒家哲学家联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过的儒家思想,如“三纲五常”、 “天人感应”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发明,最终被列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明显违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秦朝皇帝每年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并且这是皇帝的特权。成文的宗教系统并不存在,秦官似乎相信类似万物有灵神秘主义巫术之类的上古鬼神之说。可确认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为人知的是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 

 

帝王世系

 

秦朝皇帝世系表(嬴姓)

君主

生卒年

在位时间

年数

身份

备注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

12

庄襄王之子

称始皇帝

秦二世

胡亥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

3

始皇帝第十八子

嬴政之子

秦王子婴

子婴

?-公元前206

公元前207

46

扶苏

初称皇帝,后改秦王

 

说明:1.世系中,有些人的名字已淹没不可考,只能用称谓来代替,并在备注栏进行说明(姓名失考)。

2.秦朝仅有三位君主: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秦朝君主秦国君主不是同一个概念。

 

 

2019年12月30日
浏览量:0
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