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风范与诗人情怀

首页    笔趣荟萃    政治家风范与诗人情怀

 翻开史册,我国历史上有着雄韬远略并对时局起过重大影响的政治家们很多;打开诗集,各类风格流派的诗人更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但正如毛泽东曾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古往今来,同时进行政治活动和诗词写作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集政治家和诗人于一身互善并美的,却并不多。那么,历史上有哪些集家国抱负与理想情怀于一身的政治诗人呢?

 

1、屈原


政治加风范1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人们评价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而遭流放。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都会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举行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等习俗活动,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楚国,屈原是继吴起之后一位大力主张变法的政治家。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太大了,导致其政治主张被其文学成就所掩盖。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所以,我们在欣赏其文学作品的浪漫气息的时候,也不可忽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出来,如《离骚》中就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追悼楚国阵亡将士,屈原曾写过一首挽诗《九歌·国殇》。在诗中,他描绘了楚国将士奋死抗敌、捐躯疆场的悲壮场面,如“……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歌颂了浴血疆场的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品格。那洋溢在全诗中开扬张厉、凛然悲壮的阳刚之气,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毕生追求“美政”的政治家,内心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至死不渝追求理想的品格,在其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2、曹操


政治加风范2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作为政治家,曹操的功绩是不凡的: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他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的,当时,曹操正处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此时,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诗歌中的大海包容万物,吞吐日月星辰,其博大宽广的气势,又何尝不是曹操开阔的胸怀与政治家气度的折射与展现呢?

 

3、刘邦


政治加风范3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秦时曾任沛县泗水亭长。陈胜吴广率农民起事后不久,他集合三千子弟响应,后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在与项羽楚汉争霸时,刘邦在前期经常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并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次,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唱出了一首诗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的三句话概括了一代帝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一种磅礴的激情动人心弦。诗中既有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豪迈气概,也有渴望贤才猛士守御四方的希冀,真不愧为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帝王之作!

 

4、范仲淹


政治加风范4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后苦读及第,步入仕途,渐次累官知州等职,曾因秉公直言而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担任西北边防主帅,针对当地地势特点,他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了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在吏治、科举、徭役、农业等方面皆有创举。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年),于赴颍州任职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文段中,作者一方面欣赏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从容的心境,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令我们赞叹敬佩,也成为后世为官从政者的精神操守典范。

 

5、王安石


政治加风范5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担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最后成为宰相。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其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贡献与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他本人的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并且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了一首诗: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也可看作是年轻的王安石实行新法的心理前奏。

 

6、曾国藩


政治加风范6


曾国藩(1811年-1872年),中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同时,曾国藩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所以,人们将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长期以来,曾国藩被人们称之为汉奸、卖国贼,但事实上,曾国藩是一位忠君爱国之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家国情怀在他的很多诗文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道光二十三年,鸦片战争失败,也是《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曾国藩写下了长篇古体组诗《感春六首》,其五中这样写道:


《感春六首》·其五

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

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

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

一朝孤风呜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丹心烂漫开瑶池.碧血淋漓染仙仗。

要令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

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


在诗中,曾国藩认为自己一旦掌权,便可令恶鸟变声,哀鸿般的苦难百姓得以解脱。当时的曾国藩正如他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只“孤凤”,朝中爱国重将林则徐、邓廷桢先后被朝廷抛弃,曾国藩在朝中身丹势薄,孤掌难鸣,但即便身为孤凤,他也要翱翔蓝天,震慑祖国大地;斩妖除魔,还朝政一片光明;退却外敌,还祖国一片和平:其气魄之博大,不能不让人佩服。


     综上数例,我们发现:当社会变革、家国落难时,渴望家国安宁统一、建立丰功伟绩的政治家们,也有着炽烈的爱国情怀与深沉的人生感慨。他们在戎马倥偬或励精变革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更多的大开大阖,其诗文往往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开阔、豁达与悲怆,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别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2018年10月26日
浏览量:0
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验证码